解讀電視新聞節目《本周》的平民化特征電視新聞節目的特點
【關鍵詞】 《本周》 新聞節目 故事化敘事 平民化視角隨著傳媒業的日益發達,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也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許多新的表現形式和內容,許多新聞節目開始以異于傳統新聞的別樣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包括出現了方言新聞、讀報式新聞、講述新聞故事等多種形式,這些新聞節目演繹出了傳統新聞未能表現出的效果,其中,央視一套的新聞節目《本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創新,該欄目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輕松的語言”綜述了一周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以及視野之外的世界發生過的新鮮事”,以故事化的敘事模式,平民化的視角“再現新聞,挖掘新聞的另一側面,講出一個個新聞背后的故事。”本文將對該節目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本周》的平民化特征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主持人的語言風格、新聞內容及節目的表現手段等,其中新聞內容的故事化敘事模式是其主要的體現,另外,《本周》所體現出的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手段也為其欄目增色不少。《本周》站在平民化的立場上,把新聞節目制作成大眾可以普遍接受的方式,使得新聞節目更具可視性,從而讓人們從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信息。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詳細分析《本周》節目所體現的平民化特征。一、主持人的風格一檔電視節目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好的主持人,對于新聞節目,也是如此,在我國傳統的新聞節目中,新聞的主播者稱“播音員”,那些經過特殊訓練過的播音員都是字正腔圓、一本正經、嚴肅認真,而《本周》的主持人賀紅梅雖然曾是《》的播音員,但是其在《本周》欄目中的風格已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而是隨和親切,和顏悅色,更像是在和觀眾拉家常,在不知不覺中能夠拉近和觀眾的距離;語言自然活潑、生活化、平民化,富有人情味;時而笑語風聲,時而言辭正色,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節目中,讓普通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主持人形象。主持人口語化的主持,是該節目平民化的一個體現。美國學者賽弗林和坦卡德認為,大眾要到盡可能多的受傳者,必須表現得盡可能通俗易懂,大眾中的“易讀性理論”以及人際中的“人情味理論”為這種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易讀性理論”認為,大眾傳媒要將信息給盡可能多的受眾,就必須使編碼盡可能地明白易懂,讓人能輕松快捷的譯碼。這是受眾的普遍要求,也是站在人本的立場上為你的對象考慮,也是為了提高效果、替者自己考慮。而“人情味理論”則要求者能夠富有人情味,在價值選擇上同受眾產生思想的共鳴。在這種情況下,主持人娓娓道來、輕松訴說,夾敘夾議,加部表情、體態語言等其他符號的輔助使用,使得者在信息的同時,也能夠與受眾實現情感上的交流。由此,主持人的言談舉止充滿了對受眾的尊重,節目平民化的特征也體現出來。如在該節目時的開場白,主持人就這樣說到:朋友們好,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新欄目《本周》……主持人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貼近性的語言,拉近了傳受者的距離。二、從節目內容上看《本周》的平民化1、從題材的選擇上 《本周》作為綜述性新聞節目,每周一期,在新聞的時效性上遠遠不如每天一播的新聞,從某種意義上看,《本周》所播的大都屬于“舊聞”,其他的新聞節目中多少都涉及到了這些內容,但是《本周》并不是對已知新聞的重復,而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舊聞”,或是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或是從另一個側面報道,或是對已知新聞的后續報道,總之,《本周》不拘泥于對信息的重復,而是從全新角度展示一周內發生過的事件。《本周》涉及的題材廣泛,包含了“天下大事,縱橫,萬象”,把重大題材的內容用平實的語言、淺顯的道理展示,對嚴肅新聞進行人性化的處理,如報道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被所抓時,《本周》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沒有著力描寫過程,而是表現他的女兒和4歲的外孫女,她們當時連夜逃跑。當平息后,查韋斯接到女兒的電話,“爸爸”兩字剛出口,就泣不成聲,這樣的情景通過電視畫面傳達給受眾,相信不關心的受眾也會被吸引,人之常情最能引起受眾的共鳴。在俄羅斯普京普京訪華時,《本周》制作了一期關于普京的節目,里面有這樣的文字:“普京當了代總統以后,他的妻子哭了一宿,因為妻子知道,這以后普京陪她和女兒的時間會越來越少。知道這件事,咱們中國的老百姓都特希望普京能帶上妻兒來,熱情的中國人一定會讓他們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只可惜,普京的妻子沒來,看來,他們夫妻又得分別半個月了。”在普通百姓看來,大人物雖然在電視上經常出現,但是卻充滿了神秘感,《本周》的這則新聞則表現了大人物平民化的一面。《本周》題材所體現的平識,也可以說是從普通百姓的眼光做新聞,平視大人物,不忽略普通人的小故事,讓觀眾從節目中得到對新聞人物的認同,增強了受眾的主體意識。另外,《本周》中還有涉及動物或者東西的題材,他們一本正經地把新聞中的動物或東西當人看,充滿了趣聞意味。如《本周》曾講過一只猩猩的故事,其中有段話寫道“美國有一個專門招收脫發孩子癥孩子的學校,為了讓孩子們自信,老師們帶他們去看了位特殊的客人,動物園里的沒毛猩猩。因為是同病相憐,大家很快成了朋友”。2、從解說詞中《本周》的語言看似隨意,實則輕松,在新聞結束之前,常常伴有評論,或是記者的感言,或是對人物、事件的評價,這雖然對于傳統的客觀新聞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用百姓口中最樸素的語言來講述新聞,評價新聞,卻是其平民化的突出表現。如《本周》節目在介紹美國影片《星球大戰》和《指環王》就分別有這樣的解說詞:1)最近,美國電影《星球大戰前傳》有了續集,叫《克隆人的戰爭》,電影里克隆人的命挺慘的,人類克隆他們就是為了和外星人打仗。2)新《星球大戰》五月份才能在美國演,您要是著急看,可以先看看《指環王》,這部電影從本周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演,咱們中國是全亞洲最早看到這部電影的地方。口語化的語言顯得輕松自然,加強了欄目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的評論,《本周》顯得很有人情味,如節目曾報道了一個大男孩,幼師畢業后到幼兒園當了老師,受到幼兒園的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沒過多久孩子們戶外活動多了,身體強壯了,不嬌氣了。節目中這樣評價道:將來這些孩子有了出息,他們也許會說,這一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上幼兒園的時候,教我們踢足球、摔倒了讓我們別哭自己爬起來的那個馬老師。《本周》還注重與新聞人物、與觀眾進行交流,受眾在這些情真意切的話語中會感受到節目所表達出的真情實感。如在張學良將軍逝世時做的一期節目,在節目最后,播放了一組東景的畫面,配上優美的音樂,打了一行字:張先生,這就是您美麗的東北老家,我們知道,這是您做夢都想回去的地方,70年沒見了,您還能認得出來嗎?3、從敘事方式上看結構主義敘事學認為,任何敘事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的,敘事學的就在于探尋并解讀這些模式。同樣,電視新聞也具有自己的敘事模式,敘事的故事化就是其中之一,《本周》即采用了故事化的敘事模式,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把新聞當故事講,是吸引受眾的一個有效方式之一,而且也是該節目平民化的重要體現。在《本周》所講的新聞故事中,有幾個突出的特點:用設置懸念來吸引受眾;新聞的情節跌宕起伏,有戲劇沖突;能夠抓住細節深入刻畫。這幾個特點能夠讓新聞深深吸引受眾,使《本周》成為一檔有著鮮明敘事風格的欄目。美國CBS的新聞節目《60分鐘》的制作人休伊特曾經強調他們的節目“一定要有故事性”,為觀眾提供一個故事。有一種觀點認為,電視新聞就是利用現代電子技術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懸念的設置是一個故事吸引人的前提,《本周》曾講述了南京的一名小導游的故事,這個小男孩免費給游人當導游,但是比真正的導游還受歡迎,新聞開始就這樣說道:大家好!導游您見過吧,都什么樣兒您還記得嗎?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還是男的女的好看不好看的?您對他們的滿意不滿意呢?下面我要帶您認識一位導游,我敢說,這位導游的您肯定能滿意,他還能讓您見一面就記住他。短短的幾句話就引起了受眾看下去的,懸念是構成故事的重要元素,在新聞中適時地設置懸念,可以增強新聞的吸引力。情節在敘事學中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是故事結構中的主干,人物、的支撐點,其中戲劇性的情節是故事吸引人的要素。《本周》很善于制造戲劇沖突的效果,如有一則新聞,說美國有一群媽媽,帶著孩子創造了一項集體喂奶的世界紀錄。對這則新聞,《本周》對這則新聞是這樣處理的: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如果有一千個女人,再加上一千個寶寶,場面會怎樣呢?陽光燦爛的美國本周誕生了一個特別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就是世界紀錄誕生的地方,這些乳臭未干的小家伙和他們的媽媽們就是記錄的締造者,小寶寶們牙還沒長全呢,能有什么本領呢?您別小瞧他們,他們現在最擅長的就是——吃奶,一個孩子吃奶沒什么特別的,可一千個媽媽同時給一千個寶寶喂奶您肯定沒見過,大家平時在家里的作息時間都不大一樣,說開飯就開飯,還真有點不適應,不過,為了創造集體哺乳的新紀錄,個人一定要服從集體。在電視新聞中利用細節,常常會使新聞達到很好的效果。下面看《本周》對一則電視畫面的細節處理,編導曾在對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出的新聞進行編輯時發現了一個細節:演出后照合影時,先天智障的樂隊指揮周周把手搭在坐在領導席上的中國殘聯鄧樸方身上,于是這條新聞中就出現這么一句:可愛的周周把手搭在了殘聯鄧樸方的肩上,這是讓所有人的一刻,平等,是普天下的殘疾人最渴望得到的。三、《本周》中所體現的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段美國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具有一種為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斷。而現代電子技術的發達和新的傳媒手段的利用,無疑更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效果。《本周》充分利用電視新聞聲音畫面同時傳送的優勢,為其新聞節目增添了新的元素,如在做一期關于沙塵暴的報道中,利用MTV的形式給沙塵暴做了一個片花,配以《還珠格格》的主題歌:你是風兒我是沙,溫溫柔柔陪你到天涯……畫面是風沙,同音樂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娛樂效果的使用顯示了人在風沙面前的無奈與自嘲。在這則新聞里,聲音采用的是熱播的備受大眾喜歡的影視劇的主題曲,畫面則采用了新聞實景,彰顯了節目平民化的,通俗貼近,又不失幽默,同時也讓人若有所思。此外,《本周》還把多條新聞組合在一起,表現同一主題,通過一種有意識的編排從而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找出幾條新聞的關鍵詞,加以綜合,這個特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欄目的特點決定的,該欄目是新聞綜述節目,編發的都是別的新聞節目發過的內容,因此,讓“舊聞”煥發活力,巧妙地重新組合不失為明智之舉。如《本周》的一條題目為“禍從口出”的新聞,就把兩條看似不相關的新聞組合在一起,一條新聞是某地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另一條是一位因為發布錯誤消息,引起社會動蕩。而這樣的巧妙組合,會讓受眾會心一笑。總之,電視新聞節目《本周》用多種表現方式詮釋了其平民化特征,同時在節目中其平民化立場還表現在節目內容的人文關懷和對普通人的尊重等方面,這在新聞節目形式上是一個突破,《本周》還是國內最早用普通話和手語同時的節目之一。新聞節目的平民化是電視節目以人為本價值的體現,平民化的觀察視角和平視的使得電視這種大眾媒介更貼近受眾,是以受眾為主體的觀念在實踐中的運用。當然,平民化并非意味著庸俗化,電視新聞節目在平民化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庸俗化和低俗化。《本周》在其平民化的特征中雖然加入了娛樂化的成分,但是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娛樂化,新聞節目在注重平民化的同時也應避免娛樂化的傾向,畢竟新聞節目不同于娛樂節目,其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傳達新聞信息。參考文獻[1]《學教程》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一版[2]《電視新聞節目解析》石長順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3]《電視新聞欄目定位與運作實錄》劉桂林 陳萬利 劉斌著 中國電視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4]《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創新思維》王陽著 中國電視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5]《敘事學》 胡亞敏著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二版[6]從《本周》看電視新聞的平民化 作者 陳紹富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2005年1月[7]會敘事的節目——評CCTV《本周》 齊克團 《媒介研究》[8]關注百姓生活 體現人文關懷——評說央視《本周》節目 謝勤亮《中國電視學刊》2003年第3期[9]作者:邢仔芹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06級新聞專業研究生
【摘要】《本周》是央視一套的一檔新聞綜述類節目,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獨樹一幟,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新聞故事,本文試圖從其平民化特征對該欄目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探討這種新聞節目形態的優勢所在及其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