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23萬椒農!重慶石柱辣椒滯銷 一斤不足2塊錢重慶石柱電視臺新聞
眼著著行情下跌,馮順會有些慌了神,她急著把地里的辣椒盡快出手。
記者:現在存了多少啊?
為增強椒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石柱縣成立了36家專業合作社,全面覆蓋了全縣23萬椒農。鄧和平在2005年籌資30萬組建了這家合作社。今年這樣的行情,讓干了十年的他第一次心生退意。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雷云華:我們下一步采用這么幾個模式來,第一個品種研發,當個大事,圍繞市場需求,加大品種研發的力度,一定每年有老百姓推廣的,市場接受的,然后有新品種,讓老百姓看到的新品種的希望;第二個,讓老百姓按我們的標準化技術全部落實。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譚建蘭:我們從2008年開始一直價格拉升,一直是高位拉升,拉升到今年,價降一點了,我覺得不要去算得太精了。
譚建蘭:現在的產量,他們一天一兩噸左右。
張登忠:因為它對條件,對產地條件,對今后辦下來之后的增收效益,特別是對產業增效農業增收這塊,是要求比較高的。
去年的庫存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今年的新椒又每天源源不斷地被運了進來。從生產線到凍庫,一片紅火的顏色,卻給譚建蘭帶來的不是喜悅,而是焦灼。實際上,隨著石柱紅辣椒近年產量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消化辣椒產量,譚建蘭也嘗試著發展精深加工。
在拱橋辣椒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 2000多家入社農戶的辣椒從各個收購點送到這里,再由專業設備24小時不停地對鮮椒進行烘干,然后打包。
石柱辣椒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已發展到30萬畝,實現了量的突破。從“深藏閨閣”到紅遍巴渝,石柱辣椒身著漂亮的“嫁妝”走出“大山”,正在形成一種獨特的農業產業和重慶最富特色的“辣文化”符號。石柱辣椒曾歷經了2004年干椒歷史最低價、2005年鮮椒無人收購、2008年全國辣椒“爛市”等波折。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年市場的洗禮,石柱人才有了面對今年辣椒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仍然能堅守火辣的那份氣質。在他們心里,始終不能退讓的底線,就是不打價格戰,不品牌,不品質,不讓這些年來所堅守的。所以,我們才看到了、科研機構、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的,看到了他們在市場的中鍛煉得越來越“火辣”,也越來越,越來越扛得住風浪。而這,正是以往農產品市場最脆弱的軟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石柱人的做法,值得借鑒。
辣椒豐收卻成愁 更有椒農賭氣:明年不種辣椒了!
在拱橋辣椒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負責人鄧和平忙得不可開交。2000多家入社農戶的辣椒從各個收購點送到這里,再由專業設備24小時不停地對鮮椒進行烘干,然后打包。一包又一包干椒被包裝,密封,整整齊齊地碼在二樓庫房,也沉沉地壓在鄧和平的心上。
記者:那它現在的產量有多少?
記者:那個價錢的話,明年還種不種了?
從這家火鍋店出來,夫妻倆決定再冒雨去重慶當地一家大型的農貿市場看看。譚健蘭來到一家石柱紅的銷售點。
超市工作人員:我們準備青椒王做一個一元的惠民價格,鲊海椒做3元5的一個惠民價。
500噸辣椒還有300噸沒賣出去 合作社老板也心慌
譚建蘭:每天都要出二三十噸。要是沒有存入冷庫的話,現在有四百多噸,總的庫存現在是一千噸,總的現在有千噸的樣子。
鄧和平:因為周邊它是自己去發展,市場行情好,他就收好一點,市場行情不好,他就收少一點,甚至于他可以不收,那么我們合作社不存在那個問題,我們合作社不管是行情好還是不好,都要給老百姓(603883,股吧)送出去。現在壓到我們頭上來了,到我們頭上,因為我們銷售不了。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雷云華看來,今年辣椒市場整體疲軟,其原因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譚建蘭:銷一般。
鄧和平算了一筆賬,現在手里的辣椒都是前段時間以每斤兩元的價格從農戶手里收購的,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他們派車上門收購,每斤還要多付1角錢的代收費,每斤鮮椒的成本就是2。1元,平均四斤二兩鮮椒才能烘出一斤干椒,再加上人工、水電等費用,每斤干椒的成本價不低于10。32元,遠遠高于客戶的預期價格。一邊怕虧不敢賣,但另一邊卻又不得不收。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馬武鎮金鑫村村民馮順會:說實話有點低了,辣椒一下低那么多,我們怎么辦?
記者:銷怎么樣呢?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農委科教信息科科長張登忠:我們這個地理標志大概在11月份左右。
馬世面:石柱紅辣椒就是說,貴是表面上貴一點,實際上它的辣度和顏色特別好,用起來的話還便宜些。
譚建蘭:這段時間要過節了,促銷活動準備怎么做。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馬世面:提高單產,如果種植水平都像你們隊這么種的話,他的種植成本會降低,收入會增高。
辣椒降價以后,做為合作社的負責人,譚建蘭夫妻倆也覺得不好跟農戶交待。丈夫馬世面這幾天胃病犯得厲害,也顧不上休養。天天和妻子泡在田間地頭,給農戶做工作。
譚建蘭:現在我們總共存了500噸。200噸左右是已經訂了,當然了已經付了錢的,存在這兒,剩余300噸也還在銷售當中。
張登忠:就是這個,石柱辣椒農業產品地理標志早報材料。是以行業協會的名義來申報的。
就在馬世面求助于科研機構的時候,譚建蘭也沒歇著。現在石柱縣正在申報“石柱紅”辣椒地理標志農產品和“石柱紅”辣椒地理標志產品,她隔三差五就往農委跑,詢問進度。
夫妻倆先拜訪了一家在當地小有名氣的火鍋店,推銷自己的辣椒。
超市工作人員:品嘗也會跟進,一到七號我們品嘗這塊也會做。
在石柱縣馬武鎮金鑫村,眼下正是辣椒成熟的季節。
記者:那每天入庫的還有多少啊?
來源: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火鍋店 超市 農貿市場推銷辣椒忙 合作社理事:好市場離不開好品質
和鄧和平同病相憐的還有譚建蘭。雖然極力鼓勵同行振作信心,但實際上,譚建蘭面臨著更大的庫存壓力。她的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現在有15000多戶入社農戶。
每次馬世面遇到客戶提出的特殊要求,譚楊國總會想法設法給他提供解決方案。
面對今年并不樂觀的市場形勢,譚建蘭越來越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也讓她堅定了不打價格戰的信心和決心。
村民:嗯。
實際上,為了辣椒產業,椒農利益,每年的收購價格并不是由合作社說了算,而是由石柱縣辣椒行業協會和縣物價局從市場需求、全縣供給、當前市場行情等5個方面綜合分析決定。由于今年辣椒整體價格下滑,所以一開秤,價錢就從去年的2元4降到了2元,前兩天又降到了1元7角5。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等于說還是搜集了很多資料?
鄧和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他現在一邊怕虧不敢賣,但另一邊卻又不得不收。
半小時觀察:紅紅的辣椒 火熱的情
眼看著辣椒進入收購旺季,市場卻遲遲熱不起來,這讓譚建蘭坐不住了,決定到區,跑市場。馬世面知道妻子性子急,壓力大,不顧自己還在犯胃病,開車陪妻子一起出了門。
馬世面這幾天胃病犯得厲害,也顧不上休養。天天和妻子泡在田間地頭,給農戶做工作。
當金鑫村村民在地里忙活的時候,也正是下鎮天泉村集中收購辣椒的日子。早上9點不到,村民們就陸陸續續把自家的辣椒送到了收購點。這是這個收購點第一次執行1元7角5的收購價,面對每斤辣椒2角5分錢的跌幅,村民們多少有些怨氣。
從火鍋店到批發市場再到超市,譚建蘭夫妻兩風風火火,為了推銷辣椒不遺余力。開車回石柱的上,馬世面又接到來自武漢一家鴨脖生產廠家的電話,詢問有沒有合適的產品。他打算去縣郊的一個地方搬救兵。
零售點老板:聽說過,但是沒賣,你們價格太高了。
馬世面來到的這個地方叫農科院石柱辣椒研究中心,他找的救兵就是研究中心的所長譚楊國。這個研究中心,這是石柱縣人民與農科院聯合成立的辣椒科研、實驗和示范,這里正在研發的辣椒品種超過上百種。每次馬世面遇到客戶提出的特殊要求,譚楊國總會想法設法給他提供解決方案。這次武漢的客戶就要求辣味高,而且籽還要盡量少。
譚建蘭:做特價只能占一方面,還是要做品嘗。
譚建蘭:打價格戰打的完嗎,打完了,今年把運氣打勝了,那明年怎么辦?還有那么多農民等著,那么多農民都是信任你,跟你你干,所以你還是要質量,如果銷售不了,我想辦法把它儲存起來。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拱橋辣椒合作社負責人鄧和平:我們的保本價都是十元零兩角,十元零三。
說起重慶,大家就會想到辣椒。而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辣椒產業已經成為該縣的特色產業。石柱縣從2001年開始,大力辣椒規模種植和產業化發展,成為“中國辣椒之鄉”和“中國辣椒百強縣”。今年這里的辣椒又豐收了,但這里的椒農似乎少了一些豐收的喜悅。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重慶石柱辣椒研究中心所長譚楊國:做為425(辣椒品種)來加工的話,它又偏辣了,你不信我把這個給你拿一斤,你拿去檢測行不。
一聽這位老板嫌石柱紅貴,夫妻倆馬上一唱一和地給她算起了賬。
村民:算了,不種了。
馬世面:價格高有人要。
譚建蘭正在和超市工作人員商定節慶期間的促銷計劃。
雖然極力鼓勵同行振作信心,但實際上,譚建蘭面臨著更大的庫存壓力。
石柱縣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辣椒種植縣, 這里特有的辣椒品種“石柱紅”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000061,股吧)認證”和 “綠色食品認證”,注冊了“石柱紅”辣椒集體商標和“石柱紅”(鮮椒)證明商標,這幾年行情也是一見漲,收購價從最開始的不到一元一直漲到去年的2元4角,比周邊產地的辣椒收購價格都要高出一截。
夫妻倆先拜訪了一家在當地小有名氣的火鍋店。這幾年,口感上佳,價格親民的大眾餐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夫妻倆希望能夠多跟這樣的客戶聯絡一下感情,也讓老板再追加一些訂單。
村民:氣不過價錢低了就氣不過。
石柱縣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辣椒種植縣, 這里特有的辣椒品種“石柱紅”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 “綠色食品認證”。
馬世面:石柱紅聽說過的吧?
在石柱縣馬武鎮金鑫村,眼下正是辣椒成熟的季節。從春節后播種,經過大半年的辛勤勞作,鮮紅的辣椒掛滿枝頭,但是這天,合作社負責人馬世面夫妻倆卻告訴在地里忙活的馮順會,辣椒的收購價跌了。
記者:現在你保本價是多少?
馮順會:我害怕還要再降,其實還是價格穩定好為好,越降我們越擔心。
看得出,雙方這次洽談很是順利。
記者:你家種了十多畝?
一筆賬算下來,一直覺得石柱紅價格高的胡老板也動了心,留下了樣品進行試銷。這無疑給譚建蘭夫妻倆又帶來增加銷量的一點希望。眼下又要到中秋國慶的消費高峰,譚建蘭馬不停蹄地來到當地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和銷售人員商定節慶期間的促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