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日記:有些事不能實說 想回城必須說愿扎根農村十二生肖犯月與旺月
核心提示:楊衛民在日記中寫道:有些事不能實話實說了,本來你肚子有點餓,可你只能告訴別人生活不錯,吃飽飯沒問題。本來你早想著回城當工人,可你必須對別人講,你愿扎根農村干一輩子,志在全球都紅遍。
10月15日下午,記者和知青楊衛民約在老鄭大見面。楊衛民拎來7本知青時期的日記和去年知青時寫的發言稿。翻開發言稿,竟是滿頁飄逸俊秀的鋼筆字。這完全不像一個初中未畢業、半生和粗活打交道的人所寫。
“寫日記練出來的。”他說。
時光逆轉,且讓我們跟隨鄭州二中學生楊衛民,回到1971年至1977年的鄭州郊區祭城五七青年農場14連。
楊衛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幾十年的日記展現了他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楊衛民所在的企業2000年倒閉,這14年來,他賣過微型汽車配件、干過保安等多種工作,無論哪一種職業都未中斷他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現在他是一家職業學校的保潔員,每天放下掃帚回家,依然會拿筆記錄一天的、所思。
下鄉、,楊衛民經歷過波折坎坷。記者問他可有什么不滿的地方,楊衛民說:“沒有,我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心態樂觀積極。”企業倒閉后,每年還給他們交著養老保險,這一點楊衛民就很知足,“很多倒閉企業做不到這一點”。有一次干完活吃燴面,幾個工友說:“楊師傅,你咋吃這么香呢?”楊衛民說:“燴面多好吃啊,天天有燴面吃,這日子多美!”
1971年1月,16歲的楊衛民和其他同學一樣,注銷鄭州市的城市戶口,下鄉落戶至鄭州郊區祭城新村大隊接受勞動。楊衛民等158人屬于14連,新村大隊分給14連共140畝地。
每天繁重的體力活,讓十幾歲的、正長身體的少年們饑餓如狼。按國家,知青每月40斤毛糧,加工除皮后也就33斤。每頓飯一個饅頭、半個窩頭,根本吃不飽,男生們狼吞虎咽吃完,就一群人蹲在那兒,餓狼一樣看女生吃。女生飯量小,常有窩頭剩下,女生一吃完飯,男生就上來把吃剩下的窩頭給分了。也有人偷偷到代銷點買東西吃,有個王姓同學經常趁到鄭州拉糞的機會偷偷回家帶白饃和肉絲炒咸菜,他把吃的鎖在小木箱里,偷偷吃。有一次,王姓同學又被派到鄭州拉糞,第二天回連隊時發現小箱子被撬了,饃和肉絲咸菜沒了,很生氣。有同學就說:“饃、菜大伙分吃了,別的東西都沒動,你太小氣了,有饃也不給大伙分點兒,主義嘛,應該有福同享。”
知青日記
本文摘自:《大河健康報》2014年10月17日14版,作者:朱海萍,原題為:《寫日記的知青》
連長護犢子,
14連沒怎么餓肚子
轉眼到了第一個收獲的季節。打麥揚場停當,糧食該裝包了,連長把所有同學都清除出場去干活,麥場上只留下連長、、保管員和一名幫著裝包過秤的知青。大伙都不知道啥原因。一個月后,連長召集知青開會,宣布主食不夠吃的,可再去食堂要半個饃或者一個饃。楊衛民說,連長是國棉四廠的干部王明德,對學生們不錯,那次瞞報了一萬斤糧食,才讓知青們不再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