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新聞網:紋身在中國不再是禁忌中國有線電視新聞
紋身介于藝術和商業之間,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在中國選擇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商業機遇。
一些“紋身藝術家”并不認為自己從事的是藝術創作,他們僅僅將其看作一個交易。
紋身,成為年輕人的身份標簽,或者代表著他/她的一段或好或壞的人生經歷。
在內地,不少紋身工作室就是“小格子”——一間方形房間,掛著窗簾,里面有看上去十分沉重的紋身設備。
交易還是藝術?
亞洲風情
8年前從大學藝術專業畢業的趙亮(音)說,他原本想當一名教師或公務員,但兩份職業薪水并不高,而他必須養活一家老小。“我開始做這份工作,只是想讓我的生活越來越好。”
“傳統的中式紋身不能讓我產生共鳴。”年輕的中國紋身藝術家們正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龍、魚等圖騰不再是他們的“菜”。
亞洲早已擁有自己的紋身文化。比如日本式紋身是一種狂放且高度發達的風格;是一個東交融的城市,標志性的紋身多為龍、虎和玫瑰、船錨的結合。
紋身工作室遍布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其中一家工作室的老板于海洋(音)說,他的工作室月均收入在1萬500美元以上,“在過去三年里,客戶人數逐年翻番。”
身份
還有些大的工作室,也不過是有些蹩腳的裝飾。
不過也有紋身藝術家表示,在他們的作品里,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但如今,紋身文化越來越被中國人所接受,尤其在、廣州或上海。”
“和6年前相比,我的收入翻了10倍。”
在IT行業工作的杜薇(音)在自己的胸前紋了一只蝴蝶,這裝載著她曾經失去一個孩子的記憶。
內地如今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既古老,又現代。
“我覺得,紋身就是我自己的標志。它就像你的名字,它是你身體最特別的地方,它讓你與眾不同,它展示了你的想法、你的世界。”28歲的時尚設計師王梓(音)形容。
然而,過去十年以來,受到一些名人和體育明星的影響,紋身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如今,紋身已經成為中國內地年輕一代的一股潮流,他們不再遮掩。
20歲的紋身藝術家喬正飛(音)的特長是“黑色刺繡”。這是一種傳統刺繡藝術方式,逐漸被利用在紋身藝術中。
就像流行漢字紋身一樣——比如貝克漢姆很有名的刺青“有命富貴在天”——許多中國人也偏愛英文詞匯,包括“love”“forever”,或者約翰列儂歌曲“imagine”,亦或者《圣經》上的話。
“十年前,我們把紋身和或者聯系在一起。想紋身的人都害怕被歧視。”28歲的紋身藝術家廖麗佳(音)說。
紋身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但在過去它是恥辱的標志,和囚犯、流浪漢、犯罪集團聯系在一起。
她在肩胛骨上紋了一個熱氣球——這代表了她對自己兒時夢想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