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新聞稿范文青運U16男足人才濟濟 體校三集中模式何時休
近年來,足球人才培養過早“三集中”的弊病已經無遺,但為什么各個地方仍然遲遲不轉變培養方式,卻還要走原來的老呢?
包括楊曉偉在內的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應該投入資金建設公共性質的青訓場地,為青訓提供基礎條件。
政績沖動背后,對于這部分球員在全運會后的出,除了廣州、上海等職業足球發達地區有俱樂部“接盤”,則少有人考慮。
“三集中”仍大行其道
明知”三集中“的弊端,但為何各地還是紛紛偏要向“虎山”而行呢?
青運會足球比賽漸近尾聲,記者在觀賽中發現,男足U16年齡段人才濟濟,有望成為中國足球未來幾年的后備力量。但隨著更深入的采訪,記者發現這些球員的主要培養模式還是各地體育系統的“集中住、集中學、集中訓”的體校“三集中”模式,為了青運會和兩年后的全運會,不少地區的隊伍更是從2014年就開始集訓。
進入決賽的廣州隊或許是八強中“三集中”最晚的球隊,但集中時間也已經超過了半年。除了三名在西班牙留洋的球員,廣州U16青運隊均來自廣州足協和廣東足協,其中從廣東足協“借調”的六名球員是與恒大俱樂部聯合培養的。
考核指揮棒下的政績沖動
其實,隨著這兩年社會上對于中國足球青訓的大討論愈發深入,無論是體育系統的官員、教練、乃至學生家長眼里,放棄學業、過早集訓的副作用都已經被充分認識。不少教練也坦言,基本教育的缺失則會影響球員的發展空間。
為什么我們的小球員不能在完成正常的文化課程學習后,再進行足球的專業訓練呢?對此,楊曉偉顯得非常無奈,他給出的原因也讓人有些唏噓。
“青運之前,我們上午上課,下午訓練。其實我們集中晚了,集中之前,他們在各自學校下課再過來,我們是今年年初才“三集中”的,比其他隊伍集中晚。”張兵說。
在不少從事基層青少年足球培訓的人士眼里,場地、燈光,這些看似容易解決的基礎因素,卻恰恰是困擾著中國足球基層青訓的問題。
“我感覺16歲之前的孩子不應該脫離學校。你說這幫孩子到最后能踢出來多少?大家都懂這個道理。”沈陽隊主教練楊曉偉說。
“說實話我很重視學習這塊,但我為力。外國的小孩,首先你是學生,正常上課,然后下午三四點中,大巴車給你接到,燈光一開,晚上訓練,但我們做不到,”他說。
“現在有些俱樂部自己建,給批地。如果干幾天你不干了,這個他留下了,然后別作他用了。我覺得就應該投資建,永遠是的資產,誰搞足球誰用,而且對企業家也有好處,資金不用放在建設上,把錢放在青訓上。”他說。(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比于青運會的大部分隊伍,廣州、深圳等球隊的集訓時間均不足一年,且尚有一定的文化課程保障。而更多地區的U16球隊集中訓練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年,有的地區更是超過了一年半。而由于青運會是地市級的球員參賽,大部分隊伍更是要從省一級的足協“借調”人員。對于這些16歲以下的球員,他們的人生道尚未定型,這樣為了比賽的“三集中”訓練,對他們未來的成長,顯然并非利好。
“文化課水平不行,對你踢球的水平都有影響,足球是個高智商運動,”楊曉偉說。
記者王浩明、韋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運會的U16球員在2017年全運會將成為U18的適齡球員,因此,U16隊伍普遍受到各地方體育部門重視。因為全運會足球項目的“一冠三金”,對各地的體育部門的吸引力更是不言而喻。
主教練張兵告訴記者,球隊從年初開始集中,青運會前一直在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進行訓練和文化課學習。
由于地方足協的去行政化仍未有實質性推進,地方足協所承擔青訓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向上級體育部門匯報,打好全運會仍然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福州10月25日體育專電 題:“三集中”要到何時休?--從“青運”看“青訓”之二
“放學后訓練”難在何處?
因此,有業內人士,要在推進地方足協的同時弱化全運考核的指揮棒效應,盡早轉變中國足球的人才培養方式。
“比如某個企業家想搞足球了,這個場地我可以給你使用,但是維修什么的你負責。你不干了,誰干足球誰來,我感覺應該是這種形式,”楊曉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