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趙本山很愛國 國家要其資產可以拿
生意:沒有想象中的大
沈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臺旗艦店生意依舊熱鬧。本刊記者參觀這家大舞臺時是一個下雨的周日晚上,但最高價和最低價票在五點不到時就售罄了。
觀眾并不會因為趙本山沒參加什么會議而減少看表演的興趣。劉老根大舞臺的二人轉演出就是綜合綜藝,有脫口秀、唱歌、跳舞、雜耍、反串等等內容。倫理梗是每個節目的固定開場白和結束語,一個包袱稍有性暗示孩子也聽不出來,扮演趙四的劉小光唱了十分鐘的傳統二人轉曲目《包公斷后》,當晚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調笑日本人的段子。
總之,傳說所謂的大舞臺演出受影響、低俗內容減少、二人轉唱段幾乎全部取消等現象,都沒有發生。熱情的觀眾還意猶未盡地買了一兩百的工藝品以獲得跟劉小光拍照的機會。
從經濟角度來說,趙本山的文化事業經營是低成本高收入的。晚上演二人轉,都算“上班拿工資”。有人見過趙海燕(《鄉村愛情》里的謝廣坤媳婦)去大舞臺演出,先“嘀”一聲刷卡再開工——本山弟子們每晚在劉老根大舞臺出場,就如白領刷卡要算考勤,不計算出場費。到外面的商業演出是弟子們收入的大頭,現在知名弟子一場商演可得6萬元。雖然價格體系和其他明星不同,但這些弟子因趙本山改變命運,明確知道是趙本山賦予自己價值,因此并無他心。
趙本山最初涉獵電視劇是在2001年。這一年,他找到央視的影視中心主任李培森,準備拍戲自己當導演。李培森給了趙本山一個劇本,趙拉何慶魁往里加了二人轉情節,又找自己在鐵嶺民間藝術團的同事和自己的徒弟在里面演角色,這樣誕生的就是《劉老根》,從此,這個名字也成為趙本山的文化品?牌。
與其他電視劇相比,趙本山打造的電視劇成本很低。他不但用自己的徒弟不費錢,拍攝場地還能用“資源置換”。地方企業家和趙本山合影或在電視劇中客串后就很愿意提供拍攝場地。再加上本山傳媒電視劇一直有植入,賣片還是一線大劇的價位,性價比之高可以想見。
遼寧衛視一位員工告訴本刊,遼寧衛視雖然過去以“趙本山”為唯一資源,但對這種合作也苦不堪言。這幾年《鄉村愛情》系列單集售價在五六十萬,皆為打包出售,買一部戲不但要買它的捆綁劇集,還要答應趙本山的徒弟們上電視節目。電視臺在本山傳媒面前沒有話語權,所有合作都是“無條件接受的霸王條款”,在電視臺虧損最嚴重的一年,“很多錢都是打給本山傳媒了”。
隨著趙本山的事業版圖不斷擴大,也傳出過趙本山要進軍其他領域的消息,尤其是房地產行業。2009年4月趙本山參加博鰲論壇,接受采訪時說:“計劃投資13億人民幣,籌劃建設海南博鰲影視基地,目前正在做前期調研和準備工作。”口氣之大驚到了財經和娛樂媒體。但幾個月后趙本山突發腦出血,在上海緊急入院,海南計劃就沒有了后續。
另一個趙本山被傳“拿地”的地方是在故鄉鐵嶺的新城區。《理財周報》認為“作為鐵嶺本地上市公司的鐵嶺新城成為了趙本山資本騰挪的舞臺”。但鐵嶺新城發布過澄清公告,否認了本山傳媒投資該地塊事宜。
在鐵嶺,很多人都知道當地政府曾經想給趙本山留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團長趙秀說:“鐵嶺給他那塊地,是在鐵嶺新區靠西邊。大概六七年了,他都沒動。是在建新區的時候,市委市政府就研討,也想把趙本山引回來,這塊地給他建影視基地、影視城、藝術學校這些。鐵嶺也想發展好,借助一些資源,畢竟趙本山是一桿大旗。但是后來沒談成,不了了之了。”
不為人知的是,就在趙本山自己注冊成立遼寧民間藝術團之前,2002年他曾經想把本山傳媒集團建在鐵嶺。那時高秀敏尚在,趙本山計劃以自己所在單位鐵嶺民間藝術團為基礎,把范偉、何慶魁、高秀敏等人都找回來落在鐵嶺,但因“條件不成熟沒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