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養豬”要有“中國味”
“高樓養豬”等來了政策“綠燈”,然而不少養豬戶心存猶豫,畢竟蓋樓的成本可不低。
近日,自然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短短12個字并不顯眼,但卻引起了業內熱議。多位業內專家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代表著“高樓養豬”獲得官方正式認可,這樣立體化的養殖方式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科學合理地養殖更多的豬,成了業內人士廣泛探討的問題。雖然各地有一些小范圍的創新探索,但始終未得到官方明確的鼓勵支持。
“此次政策明確‘高樓養豬’也是受到豬價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說,2019年以來多種因素導致國內生豬大規模減產、豬價高企。為了穩住“菜籃子”,決策層頻繁出臺政策促進生豬養殖、增強豬肉供應能力,允許“高樓養豬”亦是其中之一。
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司長劉明松解釋說,隨著家庭農場、養殖小區等農業生產模式的興起和推廣,畜禽養殖的規模化比例不斷提高,這對養殖生產、環保及糞污處置等設施用地提出了新的需求。有的養殖企業建設多層建筑進行生豬生產,原有政策對此沒有涉及。“從節約資源、集約經營出發,《通知》明確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但各地在實施中,建多層養殖設施一定要注意符合相關規劃、建設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
這種立體化的養殖方式最大的優勢是節約用地。胡定寰說,“高樓養豬”在黑龍江、浙江、湖北等多地有相關實踐,比如湖北宜城市的王集農場,2018年就規劃了年出欄生豬40萬頭的高層立體化養殖項目,分兩期建設20棟立體化養殖樓。
據王集農場負責人介紹,按年出欄兩萬頭生豬的規模測算,在不計算飼料倉庫、環保設施等用地的情況下,傳統養豬廠在豬舍上的用地就達到45畝以上,而立體化養殖模式僅用地1.1畝。
“同時,對提升養殖業的現代化水準也有一定幫助。”胡定寰提到,“高樓養殖”方便集約化管理,各種設施設備也能集中配套,這無論對養殖的智能化還是防疫來說都有很大幫助。
“現在國家鼓勵生豬復養,有能力的企業確實適合往這個方向發展。”卓創生豬分析師郭丹丹也肯定了“高樓養殖”的優勢,但她同時提及了建高樓的成本問題。
郭丹丹平時服務不少生豬養殖企業,《通知》出臺后,她問了一圈,發現大部分客戶短期內都沒有建“高樓”的打算。“主要是因為養殖成本已經比較高了,現在養殖風險也還在,建‘高樓’初期的建設成本又比較高,大家還是觀望為主。”
有實際“高樓養豬”經驗的養殖大戶高遠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高樓養殖”主要是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比較大,但建成之后,日常的養殖維護成本會更低,“因為集中養殖,又有一系列現代化的技術保障,日常成本會明顯下降,很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斷奶成本。”高遠飛計算過,把豬仔養到斷奶,行業的平均成本在300元左右,而自己“高樓養殖”的斷奶成本平均是200元左右。
胡定寰認為,政府之后應該會拿出一部分鼓勵資金或是一定的政策支持“高樓養殖”,但之后的可持續性確實是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的成本、投入怎么能從養殖當中拿回來?養殖戶有一定的利潤可圖,消費者也不會說價格接受不了。”他建議從豬肉的品質方面尋求突破。
“立體化養殖和附加值高的生豬結合起來能使這種創新更有持續性。”胡定寰說,現在市場上生豬品種很多,但包括從國外引進的,不少品種吃起來味道一般。“育種方面的突破是關鍵”,他認為,“高樓養殖”是創新之舉,如果能結合有“中國味”的豬肉,品質提升了、附加值高了,消費者是愿意埋單的。(記者 張均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