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深圳“最豪”土拍遇冷的背后
作者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11月22日,深圳6塊住宅用地集中出讓,可謂今年規模最大的土拍,但最終卻以冷淡的結局收場,出乎了業內很多人士的預料。6宗地無一宗觸及地價上限、無一宗轉入競配人才住房階段。其中,有2宗以底價成交、有1宗意外流拍,有3宗以21%-25%的低溢價率成交。為何出現這種現象?因為“雙限雙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是。根本上,樓市被賦予太大期望,但它遠沒有那么強大。
今年“最豪”土拍遇冷
此次,深圳推出的6宗住宅用地,總建面77.6萬平方米,掛牌起始價132億元,最高限制價191億元。對此次土拍,媒體普遍冠以“最豪”土拍,這是因為,相比“6.24”那次土拍,此次土拍總建面足足多了近10萬平米,近80萬平米的總建面,相當于深圳一年新房成交規模的近1/3。此次5宗地成交總價為127.51億元,而面積相差不多的“6.24”土拍,成交總價達224億元,幾乎相當于此次成交總價的2倍。從最終配建的人才住房看,“6.24”那次土拍,競配人才住房面積13.7萬平米,占到總建面的23%,而此次競配面積只有9.57萬平米,僅占總建筑面積的12.3%。
無論是參與競拍的開發商數量,還是競拍的時間、輪數,以及最后成交價格,兩次土拍都出現很大反差。“6.24”那次土拍中,龍華地塊超過100輪舉牌、耗時1個小時,樓面價(扣除人才房)達6.7萬元/平方米,創造龍華新的單價地王,而此次競拍地塊可售樓面價僅為4.64萬元/平米。
“單限雙競”到“雙限雙競”
土拍降溫,媒體普遍將原因歸結于“雙限雙競”新規抬高了門檻,降低了開發商的利潤預期,導致競拍熱情冷淡。確實,相比“6.24”那次“單限雙競”的土拍,此次土拍最大的變化,就是“雙限雙競”(增加了限制普通商品住房價格)。此次競拍的5宗地(除大鵬人才房地塊)都啟動“90/70”政策,即扣除人才房后的可售部分,70%要建設90平米以下的普通住房,并限定價格。從“單限雙競”到“雙限雙競”,最大變化在于,開發商利潤被進一步擠壓。本來,“限地價、競地價”模式,就已壓縮了開發商的利潤。目前,“限地價、競地價”出讓模式在各大城市很普遍了。近年來,隨著對人才房的重視,土地出讓還植入了“競配建”,土地出讓轉為“單限雙競”。
其實,這也沒關系,因為“競配建”模式下,出讓底價會降低。另外,要配建并無償移交,自然還會降低對可售部分限價的幅度。開發商把可售部分的產品打造好,做好溢價,盈利依然可觀。但此次,深圳的“雙限雙競”,可售部分的70%也被限價,貼著二手房價格走。也就是說,“雙限雙競”出讓模式下,開發商能夠獲利的,就是那30%可自由定價的商品房部分。
深圳購買力沒那么任性
有人說,只要把這30%的打造成精品,無限做高溢價,也是有錢賺的。遺憾的是,種種跡象顯示,深圳的高端購買力,可能并沒那么任性。首先,金融“去杠桿”、互聯網紅利減退等,對深圳影響較大。其負面影響在三季度已有所顯現。對深圳的外貿和支柱產業,都形成了沖擊,直接影響到高端購買力。突出的表現,就是部分外向型企業、加工制造業搬遷,工業區和寫字樓出現空置。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顯示,深圳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由2018年第四季度的18.1%升至2019年三季度的22.4%,前海寫字樓空置率達50%。這說明,作為寫字樓的幾大用戶,比如地產、金融、互聯網、個體創業等,盈利能力確實不像以前那么可觀了。也就是,高端人群少了,高端人群收入少了。
樓市不是萬能藥
深圳此次提出的“雙限雙競”,是全國首創。一方面,深圳要率先實施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特別是基于“地價-房價”聯動,從源頭上探索穩房價的機制。毫無疑問,此次深圳做到了這一點。可售部分的30%才是開發商自由定價的純市場商品住房。照此判斷,深圳房價是可控的。另一方面,房地產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實體。過去,金融屬性太突出,現在要糾偏,回歸實體,深圳在這方面領先了一大步。建設先行示范區,深圳花錢的地方太多,對地產輸血實體的訴求很強。讓30%的部分,給“穩房價”、人才房、公共配套作出貢獻,這不就是地產回歸實體經濟嗎?
想法是好的,但步子不能太大了。顯然,政府太高估了地產商的實力、高估了深圳的購買力。高端需求確實還有,但要靠打雞血刺激。在深圳沒項目,難稱得上龍頭開發商,但是開發商的生存環境也在惡化,資金面很緊,成本很高。地產回歸實體經濟,這是好事情,房地產“軟著陸”,就是向實體靠攏。但是,地產是一個行業,不是萬能藥、萬金油。既要挽救下滑的GDP,又要建設人才房,還要配套公共設施。與此同時,也要保持房價穩定,保證地方政府充足的土地出讓收入,“既要、也要、又要、還要,都要……”,地產能承擔得了這么多嗎?(摘編自“李宇嘉地產筆記”微信公眾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