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國》第2季:踏入人間煙火的第一頓飯
早餐是一天的靈魂,也只屬于早起的人。作為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第2季不把食物的精美度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更多關注給予食物背后的東西:辛勤的店老板,追隨的老顧客,二者以食物作為媒介參與彼此的人生。
片子能夠引發關注,離不開“吃”這件事。中國人好吃,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和吃法。第二季開播,首期鏡頭瞄向西北方的早餐——新疆烤包子。片中亞森一家人的包子店分工明確,平均每天賣出2000多個包子,兄弟倆笑意盈盈介紹彼此:他們是親兄弟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弟媳婦負責收錢算賬,一家人其樂融融,辛苦固然,樂在其中。第二集中的重慶小面,店老板趙伍十七歲開始做餐飲,不斷研究讓味道升級,如今已經五十多歲的他,仍在堅守自己的面莊。起早貪黑是他們生活的真實描繪,但能為食客提供心里的“那個味兒”便讓他們心滿意足。
早餐區別于中餐晚餐,大多數時候難登大雅之堂,卻實實在在的滲透于百姓的生活中。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爭取有限的睡眠時間常常讓人忘記或者來不及吃早飯,節目組從小視角切入,抓住了飛逝生活中的那一點常在。清晨,你能看見的是衣著精致的白領,蓬頭垢面的打工者還有青春洋溢的學生,聚集在這里,用食物為自己的一天蓄力。
看美食紀錄片我們究竟在看什么?除了被挑逗起的食欲,被刺激的味蕾,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故事——制造者的故事和食客的故事。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樣態在鏡頭里真實可見,有人帶著上幼兒園的兒子吃包子,有人為自己在賓館睡覺的老婆買包子,沒出鍋之前,誰都是眼巴巴的等候者。買賣之外,都是濃情。或許就像節目想表達的,早點起來,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是每個人修繕自己內心的必修課。
《早餐中國》第2季特別的地方在于它把人情關系、人生常態融入到了早餐中,絕不直白的告訴你什么好吃,但每一個鏡頭卻又都在向你發起召喚。拋開宏大的敘事和上帝視角的評判,留足煙火氣。早餐對人的意義是它吸引觀眾的秘方:早餐不只是一頓飯,更是承載的希冀與情意。
(記者 牛夢笛 通訊員 吉韻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