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量參與名城保護

2017年6月7日是世界遺產日,西湖文化特使帶領市民、游客走讀孤山。這是他們于2016年推出的一條文化旅行線路。

望龍門纜車是國內第一條城市公共纜車。2009年,望龍門纜車遺址被列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重慶文保小志愿者羅問芯(中)正在巡查他認養的望龍門纜車遺址。

長城小站志愿者張。ㄗ蠖┰诎诉_嶺長城向燕京小天鵝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和家長講解長城知識。
北京市西城區發起的名城、名業、名人、名景“四名匯智”計劃已經持續多年。今年北京設計周活動中,依托西城區社會力量參與名城保護實踐,全國多地名城保護公益組織代表匯集一堂,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探討如何豐富公眾參與形式,調動公眾參與熱情,加強能力建設,以期搭建起全國性名城保護資源共享、互助合作平臺。
設計遺產小道式體驗線路
各地不約而同都在實踐
“遺產小道”是世界各地都在使用的一種文化遺產價值闡釋方式。盡管名稱多種多樣,但基本設計規則始終是:鼓勵步行和騎行,線路遵循文化遺產價值,不破壞任何風貌。
重慶市文化保護志愿者服務總隊一直在做“掃街計劃”,即讓志愿者們通過走街串巷的方式走進重慶的老街老巷,看到并體會這些歷史建筑背后的歷史故事。重慶市志愿者代表吳元兵說:“通過‘掃街’,可以讓志愿者心生敬畏,有了敬畏之心才有保護之意!碧貏e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市文化保護志愿者服務總隊研發出了39條文化線路,每條線路的體驗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此外,他們還推出了《老重慶記憶路書》!艾F在,這本書已經成為人們來到重慶的深度旅游手冊。”吳元兵說。
杭州市西湖文化特使也研發設計了一系列西湖文化特使線路。每一條線路的主題非常明確,濃縮了杭州本土文化精華,目前已經形成“進香古道文化之旅”“尋訪南宋文化史跡”等近20條精品線路。
文物“認領、認養”成為新形式
“每個月不去看看,就覺得心里慌”
據重慶市文化保護志愿者服務總隊代表吳元兵介紹,重慶市文化保護志愿者服務總隊正在對每個文物進行標號,每個標號文物可以由5名志愿者認養。這5名志愿者每個月要去查看所認養的文物一次,并且要認真填寫和提交認養巡查報告。
“現在很多志愿者把文物認養、查看當作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自己認養的文物,每個月不去看看就覺得心里慌,從心底里把文物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吳元兵說。
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志愿者團隊也一直在吸收志愿者加入,認養當地歷史建筑。志愿者代表樓舒說,杭州市的歷史建筑都有志愿者認養人,志愿者認養人每個月都會去巡查認養的歷史建筑,然后填寫巡查表格。志愿者中有老有少,但都非常認真負責。
全社會參與名城保護
注重吸收青少年力量
長城小站編制了面向中小學的長城教學資料,并且組建了長城志愿者講師團,在北京市中小學傳播長城文化。目前已經在北京市第八中學等西城區40多所學校開設長城專題課堂。
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團隊代表井巍說:“我們也在積極開展文保宣傳進校園活動,組建了沈陽大學、遼寧經干學院、和睦路小學等大、小學生文保社團,旨在提升學生的保護意識,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保種子!
西湖文化特使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也在杭州市的中小學校內陸續開設了西湖世界遺產選修課。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世界遺產專業知識、西湖文化景觀解讀、西湖名人、西湖建筑,等等。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傳播文化遺產價值,幫助青少年樹立西湖保護意識,掌握保護方法。(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