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窺探隱私行為需要各方較真兒
據報道,日前,《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發布,報告指出,每款App應用平均收集20項個人信息,大量App存在探測其他App或讀寫用戶設備文件等異常行為,這再度引發公眾對移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熱議。
手機在安裝任何App時,都會被索取各種權限,很少有人會選擇“拒絕”,因為那可能意味著無法成功安裝和使用。然而,已有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鋌而走險,不斷擴大獲取用戶信息的邊界。而信息就是財富,不僅可以利己,也可以轉手牟利。譬如,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在甲App上看過的某物品會被乙App精準推送相關信息,這當然不是巧合能夠解釋的。事實上,此事并非無法可依,《網絡安全法》就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相關文件也給出了各類App收集信息的范圍標準。然而,徒法無以自行,沒有殺雞儆猴,就起不到震懾作用。而如果能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則必然有民間組織和敏感的用戶會像職業打假人一樣“較真兒”,畢竟調查和取證都需要專業化的能力和不小的成本。目前,中國手機用戶總數超過14億戶,對手機軟件市場的規范絕不能再“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唯有各方合力,越界者才會收斂,十幾億手機用戶的隱私才能有所保障。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