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讓生態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是必然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稟賦優越,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經濟應成為廣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發展理念要吃透“兩句話”
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和核心,即利用生態理念和技術,發展低碳、循環、綠色經濟。要發展生態型產業,用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式解決生態問題。
綠水青山轉化為生產力,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關鍵在創新。要用足生態優勢,做出生態特色,壯大生態產業,讓綠色資源變成財源。城市主城區可全力培育生態服務業,做好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綠色金融、綠色物流等;重點開發區可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做大做強生態工業園區、戰略新興產業和海洋產業等;農業主產區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做優有機農業,延長加工和物流商貿產業鏈;重點生態功能區則用好自然和文化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總之,要因地制宜,盤活生態、自然、人文等要素,充分釋放生態紅利。
傳統產業也可以“金不換”
廣西經濟發展較慢,既需要集中資源和力量,以超常規舉措引進重大項目、高新產業,做強龍頭,實現跨越發展、后發趕超,也要注重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搞活小微企業。
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方面,廣西有不少成功經驗。如制糖業開展污染治理技術全流程生態化改造,達到污水處理和水循環利用水平全國領先。河池市整合涉重金屬企業“出城入園”,實現綠色發展。柳州市補齊汽車質檢、研發與試驗認證關鍵環節短板和產業鏈條,轉型升級為汽車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了產業集群做大做強。
當前,廣西有色金屬、建材、制糖等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較高,市場競爭力不夠強。應持續加大生態技術研發和應用,運用“互聯網+”、智能裝備及先進工藝等,生態化改造,整合做大,補齊關鍵環節,延伸產業鏈,使其“老樹發新枝”,成為“金不換”的優勢。
生態園區要實現“三型”化
建設生態園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廣西打造生態產業園區曾走在全國前列。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是我國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也是中國生態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近年來,廣西各地大力建設“三型”生態園區。如建設聯合企業型生態園區,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打造廢物循環利用產業鏈,實現火電、水泥、啤酒產業間資源循環。建設綜合型生態園區,以來賓電廠“熱電聯產”為核心,向園區內企業集中供熱,造紙廠廢棄白泥給電廠脫硫,既聚集群節能減排,又降成本促增收。建設靜脈產業型園區,梧州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用“資源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