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延禧宮觀魚知樂
炎炎夏日,步入故宮博物院延禧宮內,16個傳統木海陳列在靈沼軒東、西、南三側,為“水晶宮”平添絲絲清涼。走近細觀,只見每個木海中,姿態優美、色彩斑斕的金魚在水藻與蓮葉間悠然嬉戲,這是來自全國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與此同時,在延禧宮東配殿一層,展出的34件(套)精巧雅致的故宮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與靈動的宮廷金魚相映成趣……昨天,一場“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拉開帷幕,通過一動一靜兩展,讓文物上的金魚“游下來”,講述著千百年前的“深宮軼事”。
延禧宮再現“木海觀魚”盛景
一進延禧宮,一幅“瑾妃觀魚”的老照片帶觀眾“穿越”至清朝末年——當時延禧宮內就是養金魚的地方,靈沼軒四周擺放著很多木海和瓦盆,用來蓄養各色珍稀品種的金魚。
紫禁城和金魚的淵源非常久遠。根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歷皇帝就是個金魚鑒賞家,明代宮廷中很多地方都有養金魚的大魚缸。每年中秋節,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活動。清中期以后,皇帝及達官貴人都把賞魚作為一種樂事,紛紛于園林或府中鑿池養魚,宮廷金魚又重新振興。鼎盛時期曾有279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斗艷,異彩紛呈。皇宮、王府都會雇請專業的養魚技人,喚之“魚把式”。從雍正帝起,北京的金魚池有了交皇魚的貢例,每年要挑選一批品質優良、品種新奇的金魚送入宮中,蓄養在御花園內。清朝滅亡后,宮廷金魚流散民間,在一代代金魚養殖者的努力下,延續了金魚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金魚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品玩的佳品,更成為了北京都市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傳承加上大眾的喜愛,宮廷金魚也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
幾百年后的今天,故宮將傳統木海再次搬進延禧宮,靈沼軒東、西、南三側,4個元寶形大木海和12個圓形小木海整齊排放,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游進水晶宮”,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熊貓蝶尾等品種都是難得一見的世間珍品。
康熙水丞記載宮廷金魚繁衍
觀賞過庭院內玲瓏可愛的金魚,觀眾可以走進延禧宮東側一層展廳,在34件(套)獨具匠心的院藏金魚題材文物中,探尋宮廷“萌物”背后的故事,品味傳統金魚文化。
“金魚確實是一個非常招人喜愛的小動物,在整理歸納此次展出文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金魚題材文物涵蓋的門類非常廣闊,包括瓷器、織繡、工藝品等。從文物上呈現的金魚品種來看,我們還可以發現當時宮廷蓄養的金魚主要以草種和文種居多。”本次展覽的內容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達微佳介紹,本次展覽主要分為“魚之樂”、“魚之意”、“魚之器”三個單元。在展覽的“魚之樂”單元中,一件清康熙年間的釉里紅四魚紋水丞極具藝術觀賞性,同時從側面為觀賞者展現了當時金魚的品種。
這件水丞畫面的主題是四尾游魚,在清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裝飾方法。與一般繪魚紋者不同,匠師們絕妙地運用光亮透明的白釉表示水紋,釉下是用寫意法畫出的四尾游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仔細觀察水丞上的金魚圖案可以發現,康熙時期的金魚還是早期的草種形態,與原始的鯽魚比較像。此后,金魚發展出了文種,其特點是尾巴分四葉,此外還發展了龍種、蛋種等。”達微佳介紹,釉里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這件水丞發色極佳,尤為名貴,屬國家一級文物。
道光年間金魚文物數量最多
在“魚之意”單元,展覽著意表現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吉祥寓意。達微佳介紹說,金魚在水藻中穿行漫游,可寓意“金玉滿堂”或“富貴有余”;金魚與荷花,寓意“連年有余”“金玉同賀”;金魚與石榴,寓意子孫興旺;金魚與紫藤,也稱“紫綬金章”,寓意顯耀的官爵。“古人們用各種工藝來表現金魚這個題材,裝飾各種生活用品。這些包含吉祥寓意的紋樣用繪畫、緙絲、刺繡、嵌螺鈿、套色玻璃、掐絲琺瑯等技法裝飾在紈扇、瓷器、衣料、文具匣、鼻煙壺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體現出古代工匠杰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術。”
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生活用品中,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清道光年間的嵌螺鈿金魚水藻圖漆文具匣也是重磅亮相。據達微佳介紹,這件文具匣外觀呈現的圖案是金魚與石榴,有“子孫興旺”之意,“工藝上采用嵌螺鈿,此外還嵌有染色象牙、珊瑚等珍貴材料,是一個‘百寶嵌’的文具匣。”
“院藏的金魚題材文物中,道光年間的文物數量是最多的,除文具匣外,還有金魚紋飾的瓷器蓋碗、杯具等。在這些瓷器上常用礬紅彩來描繪金魚靈動的身姿,有的甚至加上金彩來表現出金鱗游弋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測出道光皇帝是非常喜歡金魚這一種形象的。”達微佳說。
清女畫家13米金魚長卷首展
展廳中,一幅長達13米的《金魚百影圖卷》描繪了形態各異的數百尾各式金魚。這些惟妙惟肖的金魚在湖石、蓮葉、水藻間暢游,宛若湖水中的金魚游進了畫卷。據介紹,這幅絕世佳作由著名文物鑒賞家王世襄先生的母親金章女士于1909年(清宣統元年)創作,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此畫采用工筆勾勒和沒骨畫法,細勾金鱗,意態生動。據記載,卷尾有金章自題“五古”一首,以及肅親王、王樹榮、王式通、袁勵準、貢桑諾爾布、林紓等多位名家的題跋款識,堪稱藝術精品。肅親王善耆對此畫評價甚高,稱“此卷若入歐波館,不輸風流管仲姬”。金章本人最愛畫金魚,曾言生平畫魚以《金魚百影圖卷》最精最長,此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文獻記載,抗戰時期此卷從王家散出,杳無下落,后為故宮博物院購藏。1999年,王世襄自故宮求得彩色照片后交由香港翰墨軒復制印行,改為冊頁形式。此次,王世襄還專門在復制版前留下了“故宮博物院藏陶陶女史金章金魚百影圖卷 王世襄敬題 一九九九年十月 翰墨軒精印”的款識,至此這幅長卷才得以與眾人見面。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