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家文博單位聯手培訓小學生志愿者當講解員
6月15日上午,由北京12個文博單位聯合主辦的2019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訓拓展活動開幕。圖為一名小學生志愿者在體驗漢代弩機。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千龍網北京6月15日訊(記者 于振華)6月15日上午,由北京12個文博單位聯合主辦的2019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訓拓展活動開幕。96名來自北京數十所小學的小學生志愿者,不僅現場聆聽了清華大學游戰洪教授的漢代弩兵制度精彩講座,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的指導下親手繪制京劇臉譜,學習當一名小小講解員志愿者。
“這是我們選拔和培訓的第二批北京市小學生志愿者。”北京市西山大覺寺管理處主任何沛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介紹說,96名小學生中年齡最小的是只有7、8歲,最大的才14歲,主辦方通過專家講座、繪制京劇臉譜等活動,對他們進行文博知識的培訓拓展,從小培養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何沛詳細介紹說,北京市12個單位聯合主辦這次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訓拓展活動,目的是讓首都的文物活起來。全市大多數文博單位在準備講解詞的時候,一般都會準備3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專家講解,主要針對服務專家教授類的游客;一個版本導游講解,主要是針對服務成年人的游客;另一個是兒童講解,專門針對服務小朋友游客。這次請小學生志愿者去文博單位服務兒童游客,能講得更有童趣,兒童游客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北京市團城演武廳管理處副主任張巍也向千龍網記者表示,這次主辦方通過邀請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副研究員專家游戰洪教授現場講座,把相關知識傳遞給小志愿者們,既能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又能讓小志愿者們將我國傳統文化再傳遞給市民。
據千龍網記者了解,這項活動自從2018年舉辦第一屆以來,深受廣大中小學生喜歡。今年,該項活動將持續舉辦10場,為北京市小學生志愿者、成年人志愿者開展文博知識培訓,并篩選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京劇臉譜、京西太平鼓等,讓大、小志愿者們親自動手參與體驗,增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以西山北南口附近的關溝為界,南抵房山拒馬河谷,西至市界,東臨北京小平原。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如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覺寺、臥佛寺、潭柘寺等為代表的寺廟文化;以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周口店龍骨山猿人遺址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妙峰山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以居庸關長城、團城演武廳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武備文化。
北京市12家文博單位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導下,將此次活動涉及的以西山大覺寺為首的10家場館的傳統文化活動進行集中展示、弘揚與傳承。此次主講彩繪京劇臉譜的林愛幸,主要做北京京劇臉譜和老北京兔兒爺等傳統手工藝,其作品在國內各種展覽或比賽中20余次獲獎,2004年被北京市農委、北京市文化局授予“民間手工藝能手”稱號。
圖為96名小學生講解員志愿者在聆聽清華大學游戰洪教授的漢代弩兵制度精彩講座。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圖為小學生講解員志愿者在繪制彩塑京劇臉譜。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圖為2019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訓拓展活動上的小志愿者們與12家北京文博單位領導合影。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