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重溫名家筆下的父親 讀懂父愛無言
父親節在火熱的6月如約而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父愛并不如這天氣一般狂熱,它更像高山一樣沉默,如大海一般深沉。父愛究竟是什么?
父愛在許多名家筆下都曾有過解讀,他們記錄著自己與父親的點點滴滴,或感傷流淚,或力量倍增……
父親是那個送行的身影
說起和父親有關最動情的篇章,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不僅是朱自清,在很多名家筆下都有記錄過父親為自己送行的情景。
像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看到父親在公共汽車下站立1個多小時為自己送行,不禁有感而發:“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作家趙麗宏清楚地記著父親送自己的次數和時間,讓他更記憶深刻的是父親的淚流滿面:“這次父親送我的路程比前兩次短得多,但還沒有走出弄堂,我發現他的腳步慢下來。回頭一看,我有些吃驚,幫我提著一個小包的父親竟已是淚流滿面。”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父親因為自己用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送女兒去大學工作而感到難堪:“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父親是兒時美食的來源
畫家豐子愷的父親喜歡吃蟹,他們兄弟姐妹5人也喜歡跟著父親一起吃。“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喜歡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個姊妹兄弟,都喜歡吃,也是為了父親喜歡吃的緣故。”
在臺灣作家林清玄的記憶中,童年時代,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父親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東西一定會帶回來給他們。“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簸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所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心血沸騰,特別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因為那里面有父親的愛。”
父親是一起喝酒的“兄弟”
作家汪曾祺的父親很隨和,他唱戲父親拉胡琴伴奏;他寫情書父親會出主意;父親喝酒會給他也倒一杯;父親抽煙會一出兩根,先給他點火……“我們的這種關系,他人或以為怪。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和父親同桌共飲的還有作家賈平凹,早已不喝酒的父親主動邀請他喝酒解除煩悶。“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臉色彤紅,皮肉抽搐著,終于咽下了,嘴便張開往外哈著氣。那不能喝酒卻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顫著接不住他遞過來的酒瓶,眼淚唰唰地流下來了。”
每個人眼中的父親都有著自己的與眾不同:
在作家莫言的眼中,父親是嚴厲的。“我十幾歲的時候,經常撒野忘形,每當此時,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說一聲:你爹來了!我就會打一個寒戰,脖子緊縮,目光盯著自己的腳尖,半天才能回過神來。”
在作家梁曉聲的眼中,父親是認真的。“父親一生認真做人,認真做事,連當群眾演員,也認真到可愛的程度。”
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父親是樂天的。“他對子女很和氣,但是盡量維持老父母的威嚴,卻也不時說個笑話給我們聽……”
很多人都曾因父親的離去而痛苦難耐:
像龍應臺在火葬藏的爐門前對父親進行最后一次目送。“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又如賈平凹看著在靈床上安睡的父親,感慨父親永遠不與兒子親熱了。“他再也沒有以往聽見我的腳步便從內屋走出來喜歡地對母親喊:“你平回來了!”也沒有我遞給他一支煙時,他總是擺擺手而拿起水煙鍋的樣子……”
父親節重溫名家筆下流露出的父愛,不禁有些思緒萬千:父愛孤獨而深沉,但飽含對兒女最真摯的感情和心聲。請珍惜與父親共處的時光,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光明網 張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