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友:四十載 只為食藥兩用甘薯
5月21日傍晚,河南省鄧州市白牛鎮土樓村一座農家院落。有些駝背的鄧寶友剛從田地里回來,雖然看起來有些疲憊,但和記者談起他培育的食藥兩用甘薯時,已經75歲的他馬上兩眼放光,打開了話匣子。
鄧州市農科所所長余川文告訴記者,河南省科高食品安全檢測有限公司的檢測報告顯示:鄧寶友培育的食藥兩用甘薯所含蛋白質、還原糖等成分明顯降低,結合蒽醌、鉀等含量明顯提高。特別是結合蒽醌含量比徐薯18提高12.3倍(徐薯18含量0.0125%,藥用甘薯含量0.1540%)。
鄧寶友出生于1944年6月,是鄧州市農科所特邀研究員。上初中時,他便愛好科學,訂閱了《科學小實驗》雜志。當時提倡中學生發明創造,鄧寶友的設想是發明“收麥機”。老師問原理時,他說推子(理發工具)可以理發,機器就可以收割麥子。老師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1964年高中畢業后,他先后在公社寫過材料,在中學當過民辦教師。
1978年,回鄉務農的鄧寶友開始癡迷于農業科學研究。為了提高學識水平,他認真研讀了《植物學》《遺傳學》《物候學》《中國蔬菜育種學》等書籍。讀著讀著,他突然有了奇思妙想:紅薯很好吃,如果和藥用植物進行雜交,營養肯定很豐富,有益人體健康。說干就干,他開始了科學研究。
在農村,科研條件非常有限,鄧寶友開始了“土法研究”,使用的工具是鑷子、放大鏡、小剪子、手電筒等最常見的工具,使用的授粉器也是自制的。鄧寶友笑稱自己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槍”。
科學的道路充滿了艱辛。最初,鄧寶友選擇的是紅薯和黃精雜交。3年過去,研究失敗。隨后,他又選擇紅薯和黨參雜交,3年過去,又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氣餒,又選擇了紅薯和山藥雜交。早上5點起床,騎著自行車到離家十五六里的丁灣去采山藥花粉,采完后連忙回來給紅薯授粉。為了趕時間,他一天只吃一頓飯。一次勞累過度,竟然暈死了過去。又一個3年過去了,實驗還是以失敗告終。
鄧寶友沒有放棄,仍然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到了2007年,他把目光又對準了何首烏。“何首烏補益肝腎,益精血,壯筋骨,擴張心臟管狀動脈血管,降血脂。紅薯具有抗癌功能,如果兩者能夠雜交成功,保健功效將大大提升。”鄧寶友又開始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首先對母本徐薯18進行特殊處理,誘導其開花。然后用野生何首烏花粉進行雜交授粉,實現基因重組。”鄧寶友介紹說。為了采集何首烏花粉,鄧寶友需要騎著自行車到20里外的張莊。經過多次試驗,2014年該雜交組合收獲3粒種子(F1)。
2015年,為了育好苗,鄧寶友燃起煤爐,下面的進風口只留下米粒大的空兒。煤爐上面放著八塊氈子(農村蓋房時用泥土燒制的正方形建筑材料,長約20公分,厚約2公分),在氈子上面放上埋有種子的營養缽,里面插上溫度計。為了讓溫度保持恒溫25℃,鄧寶友三天三夜幾乎沒睡覺。第四天時,他突然覺得天旋地轉,一下子暈倒在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鄧寶友盆栽的2粒種子成功結實。2016年,薯塊育苗后移栽至試驗田,當年成功率20%左右,收獲時平均單株塊根250克左右。2017年,用雜交后代與野生何首烏進行回交成功。2018年,F1子代育苗并做小批量繁育,子代生長良好,單株甘薯塊根重量大于500克,且新品種口感甜香綿,對比母本口感更佳。經過將近8年的培育研究,累計雜交授粉15000次,以徐薯18為母本、野生何首烏為父本的雜交組合終于獲得了成功。
作為農業大市,鄧州高度重視鄧寶友的科研成果。目前,該市農科所正在為鄧寶友申請發明專利。除藥用甘薯外,鄧寶友還進行了藥用枸杞、番茄、芝麻、小麥、棉花等研究,均已雜交成功,正準備申請檢測。
“讓全世界人民都吃到來自鄧州的藥用紅薯,造福全人類。”采訪結束時,鄧寶友爽朗地笑了起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